数码资源网·下载

展开

拍摄构图

作者:网友整理
构图相机v1.6

构图相机v1.6 48.16M / 简体中文

点击下载
构图相机app1.4

构图相机app1.4 39.17M / 简体中文

点击下载
构图相机app软件1.3

构图相机app软件1.3 30.90M / 简体中文

点击下载

   构图是形式因素的综合运用,因此,它也是形式美体现的焦点。形式美是指从构成美的内容的物质材料的运用,从自然对象、社会事物,从人的观赏习惯中总结、推演出来的形式法则。它是客观存在,不可不予分析,同时,它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东西,又不可过于墨守陈规。
  形式美的规律是客观世界的现实存在与人的美感满足相统一的结果。艺术形象的塑造、视觉因素的组合,越是与人对周围环境视觉习惯概念、经验感受相一致,越是符合人的审美意识,越能激起人们的直觉审美认同,就越能产生审美快感。在长期的实践当中,人们大体上总结出了以下这些规律:

对称、平衡、黄金分割、对比、多样统一、变化和谐及节奏等。
对称
  关于对称,《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得很明白,是指图形或物体对某个点、直线或平面而言,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具有一一对应关系。也就是说一个点的两边,或一条线的两边,有大小、形状和排列上完全一样的东西。
  对称结构的特点是整齐一律、均匀划一、排列相等。因此可以使观看者身体两部分的神经作用处于平衡状态,满足眼运动及注意活动对平衡的需要。对称可以产生一种极为稳定、牢固的心理反应,构成平稳、安宁、和谐、庄重感。
  在现实生活当中,对称的事物很多,如人体。其它动物的身体结构往往也是对称的。自然界中植物的枝、叶等也是对称的。人往往又将自身对称外化,所以,对称在人化自然中最为明显,如人们居住的房屋、宫殿、寺庙,人们发明的汽车、飞机、轮船等多是对称体。
  对称从形式上看,大致有几种:一是左右对称,即以事物的中轴线为基准,左右两边完全对等;二是两侧对称,即以事物的中线为基准,左右两边的事物不是完全对等的,而是具有某种相似性,或者左右两边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明确的相对性,这种对称形式可以被看成较宽松的对称;三是上下对称,以事物的中轴为基准,上下部分完全对等;四是辐射对称,即以一点为中心,对应点可以在任何角度上构成对称关系。
  对称也有不足之处,绝对的对等往往对人视觉刺激不强烈,往往会产生呆板、单调、缺少变化之感。对称在古代建筑,雕刻及绘画中应用最广、最普遍,在近代只在少数建筑和装饰艺术中才采用,而在其他造型艺术中,打破对称几乎成为一种倾向。
平衡(也称均衡)
  平衡原是物理学术语,表示在两个或更多物质因素存在排列中进行的自控与和谐调整。在自然界,相对静止物体都是服从力学规律在运动及稳定状态中生存、发展。平衡是生理器官控制的一种心理体验。阿恩海姆说:“一个观赏者视觉方面的反应,应该被看作是大脑皮层中的生理力追求平衡状态时,所造成的一种心理上的对应性经验。”(《艺术与视知觉》,第三十六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人所共知,物之不正,会倾斜;倾斜的房屋会倒塌。这是物理失去平衡的必然后果。生态失去平衡就会产生自然灾害;经济失去平衡就会出现供求失控;生理失去平衡,如长久不能调整,而又不能适应,就会有眩晕反应;心理失去平衡就会产生行为失态,情绪上的反常。人有各种感官,可感知客观事物的平衡和不平衡。艺术处理不应违反人们心理方面的经验和感受,这点对影视艺术形象构造,尤为重要。配置得当的视觉因素,刺激视觉器官,会使人产生平衡感,否则就会有失重感。格式塔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心理活动都趋向于一种最简单、最平衡和最规则的组织状态。在美学中,平衡是指美的客体对象各部分之间等量而不一定等形、等质、等价,对等而非排列上整齐划一的对称。造型艺术中,平衡是组成视觉形象的诸因素在组合中所需达到一种美的分布关系。
  平衡是由对称变形演变过来的。对称的同形、同质、同量、同价可以造成绝对平衡感。但平衡感并非全然由对称分布产生。对称是一种物理性的等量排列。平衡则是一种心理性的体验。在摄影构图当中,平衡的画面不一定是两边的景物形状、数量、大小、排列的一一对应,不一定是绝对的对等,而是被摄景物形状、数量、大小不同排列,给人以视觉上的稳定,是一种异形、异量的呼应平衡,是一种艺术平衡。当然平衡也包括对称式的平衡。在平衡感的构成中,有两个因素是重要的:重量和体积。 重量在同类物中,分别在于体积大小。体积大的比体积小的为重。而在非同类中,体积就不是决定重量的主要因素。决定平衡感的因素在欣赏中,除重量和体积两个因素外,还在于人的感知经验和心理体验。人们可以把重量感分成以下几种:
1、人比物重;
2、动物比植物重;
3、动的比静的重;
4、深色比浅色重(背景为浅色时),浅色比深色重(背景为深色时);
5、体积大的比体积小的重;
6、颜色鲜艳的比灰暗的重;
7、近的东西比远的东西重;
8、离支点或画面中心远的比距离近的重;
9、画面当中,物体位于上部比位于下部显得较重;
10、画面当中,右边位置比左边位置重。
  造型艺术中的平衡,给人以安静和平稳感,但又没有绝对对称的那种呆板无生气,所以成为人们进行艺术创作的常用形式,平衡也成为艺术创作的基本要求之一。
  影视摄影构图中获得画面均衡的方法有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被摄对象位置安排:影视主体幅面位置安排自由度是最大的,主要视表现什么和如何表现而定。它既可能被安排在画面的几何中心,也可能被安排在画面的黄金分割线位置,也可能被安排在画面的边角位置,在不同的位置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主体位置确定之后,根据主体位置再相应处理陪体、前景、背景等其他被摄对象的位置,最终求得画面的均衡。
2、 视线方向、线条走向、运动方向:影视中的人物不可能全然僵死不动,视线方向更不可能不发生变化,视线的左右上下向度变化,也是影响画面均衡感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视线向空白较大的方向投去,画面容易显得均衡,视线向画面空白较小的方向看去,则画面肯定显得失重,失去均衡感,所以,在影视摄影构图中,视线方向对画面均衡与否影响很大,有时会有“一瞥重千斤”的效果。同样道理,线条走向、运动指向也会对人的视觉心理造成影响,一般来说,其指向方会给人以较重的量感,在摄影构图中,必须考虑这些因素对画面均衡感的影响。
3、 光影配置:摄影是“光和影的艺术”,没有光就没有影,没有影也就没有较强的光的感觉,在摄影构图当中,尽管阴影不是实际存在的实体,但是它却有实际存在的形象,在对视觉的影响上,阴影的作用并不比实体的作用差,在画面中它同样占有一定的空间、具有一定的面积、具有一定的量感,它的位置、大小处理对画面均衡有着很大影响。
4、 前景运用:前景作用很多,在静态构图中,调整画面平衡,只要配置得当,它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主体被安排在幅面的一边或一角,可用适当的前景来达到均衡。
5、 色彩、影调运用:利用色彩搭配、影调调整可以起到均衡画面的作用,不同的色彩可以给观众带来不同的轻重、大小感觉,明暗不同的事物也会给人带来轻重不同的感觉,将事物的色彩、明暗与事物的位置、大小进行合理的搭配,可以形成画面的均衡感。
6、 声音运用:声音与画面在现代电影和电视中可以有各种配合关系,而在达到构图均衡感方面,声音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声音虽然不实地占有空间位置,但它在某一空间发出,就会给那一空间增加分量,这可能是使人联想到声源的缘故。想象的实体存在,虽然并无具体视像出现,由于联觉作用,空间就被填塞了。
7、 剪接作用:在一个镜头画面中,主体空间安排或空间运动造成画面失去平衡,造成失重感,但不在这个镜头画面中进行调整,而在下一个镜头画面中通过位置、运动等元素的安排进行调整,通过镜头剪接、通过观众的视觉连续性,求得最终观众视觉感知、视觉心理的均衡。  



黄金分割
  黄金分割是一个数学比例关系。它是古希腊数学家在进行线段分割中,发现的一条具有美的价值的规律。它是将一段直线分成长短两段,使小段与大段之比等于大段与全段之比,比值为1:1.618。这种比例自古希腊至19世纪一直被认为是最佳比例。它被欧洲中世纪的建筑师和画家以及古典派雕塑家广泛应用于其创作中,认为是最合适的比例分割,在造型上具有审美价值。 

  朱光潜先生曾经在《文艺心理学》中讲到《形体美》时,谈到“黄金分割”:“‘黄金分割’是最美的形体,因为它能表现‘寓变化于整齐’这个基本原则。太整齐的形体往往流于呆板单调,变化太多的形体又往往流于散漫杂乱。整齐所以见纪律,变化所以激起新奇的兴趣,二者须能互相调和。‘黄金分割’一方面是整齐的,因为两对边是相等的;一方面它又有变化,因为相邻两边有长短的分别。长边比短边较长的形体很多,而‘黄金分割’的长边却恰长到好处,无太过不及的毛病,所以最能引起美感。它是有纪律的,所以注意力不浪费,同时它又有变化,所以兴趣不致停滞。”(《文艺心理学》,第三百零五页,上海文艺出版社)
  在西方多将画面按黄金分割点连线进行分割,在其中定出主要与次要的位置,一般将画面边线平均分成三等份,将相对的分割点相连,画面中的连线都是黄金分割线,线的交叉点就是黄金分割点,画面主体一般放置在黄金分割点处,黄金分割的比例为1:1.618,接近四六开。中国传统绘画也有类似黄金分割的论述,中国《画论》中叫做三七停,即将画面横竖各分成10份,取3:7的点,基本上也是处于黄金分割线的位置,主体可以处于黄金分割线的任意一点上。中国画中常讲的“井”字构图就是例证。
  黄金分割运用于摄影画面构图,首先表现在画幅比例中,如135胶片的边比就是2:3的比例,电影、电视的画幅比例也是接近黄金分割的。黄金分割更主要的体现在画面内部结构的处理上,如画面的分割、主体形象所处的位置、地平线、水平线、天际线所处的位置等。
  黄金分割是人们习惯的形式法则,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常以此进行构图,但是客观事物是有丰富变化的,创作意图也是各不相同的,黄金分割不应成为拘泥大家创作的规律,大家应努力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摄影创作。
对比
  又称对照,是把对象各种形式要素间不同的质和量进行对照,可使其各自的特质更加明显、突出,对人的感官有较大的刺激强度,易于感官兴奋,造成醒目的效果。对比就是有效地运用异质、异形、异量等差异的对列。
  对比是造型艺术中最富有活力、最有效的法则之一。对比法则运用于艺术中,至少可以有如下几种作用:一、使原因素中已存在、但不鲜明、不显露的外形和内涵,在对比中更加突出、强烈;二、对比带来变化;三、对比可产生第三种涵义。对比有同时对比和相继对比两种。
  具体到摄影画面中,对比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明暗的对比、虚实的对比、疏密的对比、大小的对比、点线面的对比、形状的对比、色彩的对比、动静的对比等等。对比的规律虽然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对比的形式却是多种多样的,在实际拍摄当中,结合创作主题可以有非常精绝的体现。

多样统一
  多样统一,又称作“杂多统一”、“对立统一”,它是“寓变化于整齐”,是形式美中对称、平衡、比例、变化、参差、虚实、节奏、韵律等规律的集中概括。它在组织、结构、安排对象时,要求多样、有差异,但又不是绝对对立,而是浑然融为一体。造型艺术总是用各种不同手段进行表现,总是表现事物的各种不同存在形式,总是对其在空间位置、空间关系上进行组织。如果这些复杂纷纭的视觉因素只有多样变化,没有和谐统一,就会显得纷繁杂乱;如果只有和谐统一,没有多样变化,就显得呆板单调。只有各独立的差异因素在艺术组合建构中,不仅有外在关系的差异,而且有一定内在联系,构成统一整体,才能具有“赏心悦目”、“意悦情抒”的审美效果。
  “多样统一”是在多样和差异中求得的,它可表现在形状的方圆、长短、曲直;方向的正侧、上下、前后;质地的刚柔、粗细、平皱;量的轻重、大小、多少;势的动静、聚散、正斜;色的深浅、浓淡、明晦、冷暖;光的强弱、明暗;韵的强弱、缓急;境的疏密、虚实、隐显、扬抑等多方面。多样统一就是各个方面的有机组合。

变化和谐
  亦称和谐,这是音乐中借用来的概念,它是形式美的最高级。异形、异质、异量的事物在组合中相成相济就是和谐。
  在变化中对象各要素由形、质、量和差异、对立、冲突转化为和谐一致。如果这不是不同东西整齐排列而构成的外在统一,而是经过中和达到内在具体统一,这就是形式美的最高级“变化和谐”了。而“变化和谐”在影视构图中最宜体现。节奏和韵律是从音乐中借来的术语。在影视中,它与运动密切相关。
  古典美,不论中外,都追求和谐,严格遵循形式美的规律,它给人的感受是自由的、愉快的、圆满的。近代的美学观念则追求对立、复杂、动荡,具有双重性,要求对立趋向统一。它不完全遵循形式美的规律,并力图冲破规律。强化矛盾,突出对立而后达到统一是近代文艺的特点。现代艺术,追求独特情感表现,情绪冲动,推崇强烈刺激,在打破平衡、和谐中求得新异和变形。以非理性主义为指导的现代派艺术追求的是荒诞、怪异和神秘莫测。它既不遵循形式美规律---变化和谐,也不追求多样统一,而是对一切进行反抗、互换,搞不和谐、不稳定、不对称、不合比例,搞畸形丑陋。真正现实主义艺术刻意追求复杂情感表现,把美和崇高合为一体,表现事物的多层性、深刻性,它要以多样变化、对立统一的形式美来满足现代人的多层次审美要求。
  艺术形式和内容是辩证的统一。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工艺和装饰艺术独立性强),又有依附性。它只有和内容完美结合,并鲜明表达内容涵义才有价值。
  达·芬奇对艺术家在创作一件艺术作品时,不考虑构图究竟要传达什么含义,只盲目追求画面布局,取得平衡和谐的形式美是持反对态度的。他主张在一幅完美的绘画中,“人物分布和排列,应该与你希望这些行动所要代表的意义相一致。”

加载全部内容

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