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资源网·下载

展开

DV教室--摄像技术基本构图(下)

作者:网友整理
几帧DV复古摄像机appv1.1

几帧DV复古摄像机appv1.1 81.42M / 简体中文

点击下载
Sports DV安卓版app(设备连接软件) v2.6.1 手机免费版

Sports DV安卓版app(设备连接软件) v2.6.1 手机免费版 53.71M / 简体中文

点击下载
美图PP安卓版(拍照摄像) v9.11.6 最新版

美图PP安卓版(拍照摄像) v9.11.6 最新版 32.42M / 简体中文

点击下载

发贴心情 

接下去讲:

保持画面的构图平衡

在每次按下录像键之前,我们都要环视四周的环境,看看取景器中被拍摄的画面是否是自己所需要的——这就是在构图。摄像的构图规则跟静态摄影的构图规则十分类似,不但要注意主角的位置,而且还要研究整个画面的配置,保持画面的平衡性和画面中各物体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调整构图对象之间的相对位置及大小,并确定各自在画面中的布局地位。

一幅完美的构图,起码应该做到下面几点:

1、画面整洁、流畅,避免杂乱的背景。杂乱的背景会分散观看这的注意力,降低可视度,弱化主体的地位。拍摄前应该剔除画面中碍眼的杂物,或者换一个角度去拍摄,避免不相干的背景出现在画面上。

2、色彩平衡性良好,画面要有较强的层次感,确保主体能够从全部背景中突显出来。如穿黑色衣服的人不要安排在深色背景下拍摄。


摄像构图的一般规则

在拍摄前保持摄录机处于水平位置,这样拍摄出来的影像不会歪斜,你可以以建筑物、电线杆等与地面平行或垂直的物体为参照物,尽量让画面在观景器内保持平衡。

要尽可能接近目标,这样才会保证不会有不相关的背景出现在画面上,但你也必须在主角四周预留一些空间.以防主角突然移动。要保证摄录像机与被拍摄的主角人物之间不会有人或有其他物体在移动。不要让一些不相干的人物一半在画面中,一半在画面外。如果你拍摄的是你无法控制的活动,那么,你不可能确保所有构图都很完美:但是你可以把你的拍摄主角安排在画面中的正确位置。同时把整个场景扫描一遍,把不要的景物排除在外。

构图时还要注意:运动中的物体不管多小都比静止的物体容易吸引眼睛的注意力,因此,注意不要让不必要的会分散观众注意力的运动中的物体出现在画面背景上。此外,一些抢眼的色彩也要注意,特别是红色、鲜黄色和深蓝色尤其会吸引眼睛的注意,画面中要避免出现跟主角没有关系但却会抢眼的色彩。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不平衡的构图。拍摄距离太远,背景太杂、太多、太乱,主要人物不能很好的突现出来。)

很多专家推行“三分之一”的构图原则。摄像实践表明,让重要的景物或人物正好位于画面1/3处——而不是在正中央,这样的画面比较符合人的视觉审美习惯,甚至比主角在正中央的画面要有美感得多。一个完整画面被两根垂直和两根水平方向上的线都分成九等份,其中垂直线与水平线交会的4个点,这就是画面中最能讨好视觉的部分,可以把这个位置作为主体最重要的部分的中心。(人物位于画面中的三分之一处,面部正好处在左上角的两线的交点上,是符合“三分之一”构图原则的。并且背景也不杂乱,人物形象被很好的突出出来。)

人物的摄像构图

当主角看的方向或行走的方向不与画面垂直时,他们面对或前进方向的前面要留下的空间——“前视空间”,多过他们后面的空间——“多余空间” ,应该将“多余空间”减少到最低程度。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不平衡的构图。图中小姐身后多余的空间多于前进方向的空间。)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平衡的构图。  )

拍摄人物时,不要给所拍的人物头顶留太多的空间。否则就会造成构图不平衡缺乏美感。如果画面中人物身高不及画面的三分之一,观众就得集中目力仔细辨认,时间稍长就会感到乏味。记得应该把人物眼睛维持在画面上方1/3的高度,如果面孔在这个高度以下,这个人看起来好像掉落在电视屏幕里。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不平衡的画面,头顶的空间过大。)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平衡的构图,看起来舒服多了。)

进行人物的构图时还要注意不要去犯一些低级的构图错误:譬如电线杆突出在画面人物的头顶上、建筑物的水平面与画面人物的脖子等高、电线横在脖子上等等。

关于裁身点。拍摄画面一般有远景、中景、近景、特写等表现手法。如果你以远景拍摄,人的全身都会出现在画面上。如果你以中景、近景、特写手法去拍摄,这样就需要把被拍摄者的身体从下往上依次递增的从画面上裁掉一部分。那么请注意不要把人的膝盖、腰部和颈部作为裁身点,在这三点上裁出来的画面让人看起来是很别扭的。除非你进行的是脸部或身体某部位的特写,最好的裁身点应是腋下、腰部下面一点,膝盖上去一点。


摄像构图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忌面面俱到、淡化主题。

新手在摄像中容易出现的一个错误就是:喜欢用远景,将过多的背景放在画面中,导致主次不分。看到眼里的花花草草就爱不释手,恨不得都拍摄进来,生怕有漏掉的地方,主体人物倒成了花草的点缀,看上去像一个风景片。拍摄录像片应该多采用近景乃至特写镜头,把主角突出出来,人物丰富的表情才会清晰可见。

二忌死搬硬套、教条主义。

我们应当熟悉规则、学会运用规则,活学活用,顺势而为,切不可盲目听从一般的陈规旧套。如果我们只知道刻板地去运用“规则”,那么我们的作品就会显得呆板生硬,失去美感。

摄像也是一种艺术创作,而艺术是有规则但更无规则的。所谓的构图规则,只是摄像创作的基础套餐,并不能代表一切。就像画画一样,好的作品是脱胎于规则但不拘泥于规则的。摄像构图的最后一条规则就是要打破一切常规、打破一切束缚、反对一切戒条,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才会有生命力。


在大多数情况下,摄像要以平摄为主。但是所有片子一律使用平摄,就会使观看的人感到平淡乏味。偶尔变换一下拍摄的角度,就会使影片增色不少。拍摄角度大致分为三种:平摄、低角度拍摄、高角度拍摄。

  一、水平拍摄

  平角拍摄时由于镜头与被摄对象在同一水平线上,其视觉效果与日常生活中人们观察事物的正常情况相似,被摄对象不易变形,使人感到平等、客观、公正、冷静、亲切,是拍摄人物近景和一般场景的最佳选择。

  将摄像机与被摄物体保持在相同的水平线上进行拍摄,这是最标准的拍摄方式,也是最稳定构图。大多数画面应该在摄像机保持水平方向时拍摄,这样比较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画面效果显得比较平和稳定。平摄自然景物时,地平线一般应避免平均分割画面的情况,因为那样做远近景将压缩在中间一条线上,画面显得平淡、呆板。

  如果被拍摄的对象高度与摄像者的身高相当,那么摄像者的身体站直,把摄录像机放在胸部到头部之间的高度拍摄,是最正确的做法。如果拍摄高于或低于这个高度的人或物,那么就应根据摄像对象适当调整高度,使摄像机与被摄者始终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二、仰角拍摄

  仰角拍摄是摄像机低于被摄主体的水平线向上进行的拍摄。仰角拍摄由于镜头低于对象,产生从下往上、由低向高的仰视效果。仰望一个目标,观看者会觉得这个目标好像显得特别高大,不管这个目标是人还是景物。用这种方法去拍摄,可以使主体地位得到强化,被摄者显得更雄伟高大。这种技巧经常采用于想将建筑物等拍得高大一点或者将人物拍得威风一点的时候。

  仰角度拍摄可降低地平线,使地平线处于画面下端或从下端出画,并除去所有背景特征,通常会出现以天空或某种特定景物为背景的画面,可以净化背景,达到突出主体的效果。

  仰摄具有夸张感,能夸张被摄体的高度,利用贴近地面的仰摄,可夸张运动对象的腾空、跳跃等动作,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并产生比实际生活更强烈的感受。

  当用低角度拍摄人物的时候,利用台式三脚架就比较方便。如果用带有彩色取景器或液晶显示屏的摄像机进行拍摄的时候,就可将彩色取景器竖起来或者将旋转式液晶显示屏调到面向上的位置,这样一来就能便于拍摄。

  三、俯角拍摄(俯摄)

  俯摄是一种自上而下、由高向低的俯视效果,如果要想同时体现出被摄人物的视线周围环境情况时,可用远摄或整体摄像方式从高处以俯角度进行拍摄。

  这种拍摄方式可以用于拍摄大场面,如街景、球赛等。以全景和中镜头拍摄,容易表现画面的层次感、纵深感。拍摄人物时,俯角度画面能较好地展示群景中人物的方位、阵势等,表现整体气氛。

  场景的地平线在画面中处于上端或由上端出画,能使地面上景物在画面上充分展开,近处景物的地面位置在画面底部,远处景物在上部,分布在地平面的景物清晰可见,能很好地展现景物明确的空间位置与层次关系。

  俯摄可以造成空间深度感与透视感,使纵向线条得以充分展示,给人以深远辽阔的视觉感受,面中竖直线条有向下方透视集中的趋势,运用广角镜头俯拍,有配景缩小的效果。

  但是,有一点要注意,从高角度拍摄人物特写,会削弱人物的气势,使观众对画面中的人物产生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尤其是在拍摄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如果你从上方角度拍摄,并在画面人物的四周留下很多空间,这个人物就会显得孤单。

  四、人物视角拍摄

  视角的反映要符合正常人看事物的习惯。有些时候,可能需要表现出拍摄主体的视角,这时都应该从主体眼睛高度去拍摄。如一个站着的大人观看小孩,就应把摄像机架在头部的高度对准小孩俯摄,这就是大人眼中看到的小孩子。同样,小孩仰视大人就要降低摄像机高度去仰摄。另外,对于一个蹲在地上干活的人,要表现他看来到他面前的人的情景是:首先应降低高度(与蹲着的人眼睛的位置同高)去俯摄来人的脚部,然后再慢慢向上移动镜头进行仰摄,最后到达脸部,而不能去直接平摄,这样才符合常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常用的水平拍摄方法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可以将物体或人拍摄得威风八面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层次感很好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整体显得深远辽阔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拍人物时注意视角

加载全部内容

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