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资源网·下载

展开

全面掌握躲避球游戏规则,一击制胜秘籍!

作者:网友整理
人类躲避球v1.7.3

人类躲避球v1.7.3 30.60M /

点击下载
火柴人躲避球v1.7.7

火柴人躲避球v1.7.7 22.08M /

点击下载
无尽球球v1.4.0

无尽球球v1.4.0 75.53M /

点击下载

躲避球规则全解析

躲避球是一项充满趣味挑战的竞技运动,它不仅能提升参与者的上肢力量和腰部爆发力,还能增强跑动、耐力和对抗性。在这项运动中,团队合作与个人技巧同样重要,是培养快速闪躲能力、灵敏性以及团结协作和竞争意识的绝佳方式。为了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躲避球的规则,以下将详细介绍比赛的基本规则、球员要求、比赛流程、胜负判定、犯规行为及处罚等相关内容。

一、比赛基本规则

1. 球员设置

正式比赛时,每队上场比赛球员为12人,替补球员4人。男女混合组比赛中,上场比赛球员女生不能少于6人。

每局比赛开始时及进行中,外场球员每队至少要有1人以上。

各局休息间可以自由换人(人数不限)。比赛中禁止换人(球员受伤例外,比赛中受伤换下的球员,在同一局内不得再进场比赛)。

球员必须穿著有号码的球衣参加比赛,队长球衣号码规定为1号。

2. 比赛时间

每局比赛时间为5分钟(裁判暂停时间除外),每局中间休息2分钟(无球队技术暂停)。

比赛开始由主裁在中圈执行跳球,并由主裁抛球离手时间始计时。

比赛结束时,以公开计时器或计时员的信号为准。

3. 胜负判定

以每局结束时,双方内场剩余人数为分数。

比赛可采用一局决胜制、三局决胜制或五局决胜制。

和局时,由双方内场球员各1人,于中圈跳球后,率先将对方击出局者为胜。

球队被判“取消资格”时,该队不得参加剩余的比赛,比数以0:2计算。

二、球员与比赛流程

1. 球员要求

球员被判“取消资格”时,不得参加剩余的比赛。

如因受伤或被判退场致球员仅剩1人时,该队仍应继续比赛,但上场球员人数少于12人时,比赛继续。

如出现上场球员人数多于12人时,则视为“不完全球队”,该队应被判负一局,比分以0:11计算。

2. 比赛流程

比赛开始前,由双方队长选择专场区(以投铜板、猜拳等方式决定)。

跳球时,由双方内场球员中各推1人为跳球员在中圈跳球。跳球员跳球后,不得故意连续再触球(内场球员仅剩1人时,该队不在此限)。

跳球后,如球被内场球员所获,得球者之第一次攻击,不得攻击对方跳球员(违者由对方内场发球)。

三、出局与复活规则

1. 出局规则

身体及附着物被对方直接击中而未能接住者(接球踩线不算出局,仅以犯规论)。

守队2人以上触球而未能接住时,最先触球者出局。

内场球员被球击触后,如队友补救接球过程中有越区、踩线或犯规,最先触球者出局。

比赛进行中,内场球员不得故意进入外场区(不得故意出局)。

2. 复活规则

外场球员取得生还权时,如未立即离开外场区,并有继续留在外场意图或故意再触球,则取消生还权(非故意再触球不在此限)。

比赛结束几乎同时,外场球员将对队内场球员击中出局,该外场球员取得生还权(外场球员仅剩1人时不能生还;对方内场全数出局时不必生还)。

四、通则与犯规行为

1. 通则

掷球或传接球前后(连续动作),身体之任何部分不得踩线或越线。

禁止同队内场球员或外场球员互相传球(非故意传球之彼此触球不在此限)。

同队内、外场之互相传球次数以4次为限。

禁止头脸攻击:攻队击中守队内场球员头脸部时,击中无效,并可能受到技术犯规处罚。

球员接到球后五秒内,必须将球掷出(若因重心不稳跌倒不在此限)。

2. 犯规行为及处罚

球员可以直接用身体任何部位接球或挡球(积极性的救球情况下),但不得故意以头顶球、踢球、明显故意触球出局等不当行为(违者由对方内场发球)。

内场球员以手、臂、足、头等部位挡球后,不得再接球(类似排球式低手击球、顶上托球等弹击后再接球视为犯规动作)。

球员不可以弹击方式攻击或传球。

不得以任何接触性动作(脚踢、推撞、殴打)或言语侵犯其他球员(违者应被判“技术犯规”)。

正常情况下,裁判被球击触时,以球落地论。

因“出局”或“生还”的球员,于进出场途中,非故意性触球,以球落地论。

无论是队员或职员,比赛中均应保持良好风度,不可有不雅之言语或不当举动,及其它违反运动精神之情事。如有以上情事,属“技术犯规”,并可依情节轻重程度,酌予“警告”(黄牌)、“退场”(红牌)、宣告“取消资格”之判罚。

五、发球权与得利条款

1. 发球权

内场球员触球出界(含被攻击触身),或内场球员投掷球出界,由对方内场取得发球权。

外场球员以手触球出界,由外场球员于外场重新发球(消极性触球出界、故意延迟比赛,应“技术犯规”,由对方内场取得发球权)。

2. 得利条款

裁判员对于犯规事实之判断,认为对于犯规队之双方不利时,可不予(或暂不予)判罚,但技术犯规应予追究。

六、历史与发展

躲避球起源于英国,随着欧洲移民新大陆,在1900年左右盛行于美国。1902年,日本留美归国学人将躲避球运动引进日本,由于运动价值深受肯定,遂于1913年起被列为日本学校体育教材。在中国,新中国政府也广泛推广了这项新兴球类运动,各地已有许多躲避球地方球队和俱乐部,组成了国家队,并在不断发展壮大。

通过了解这些详细的规则,无论是新手还是经验丰富的躲避球爱好者,都能更好地理解和参与这项运动。躲避球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培养团队合作和竞技意识,是一项值得一试的趣味运动。快来体验这个升级版的“扔沙包”游戏,感受躲避球的魅力吧!

加载全部内容

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