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obe vs. Macromedia:欢喜冤家
作者:网友整理手机证书制作专家V1.3 简体中文免费版 15.42M / 简体中文
点击下载移联惠拍V2.4 简体中文免费版 20.03M / 简体中文
点击下载拉卡拉安卓版(手机刷卡器) v6.6.1 官方免费版 38.77M / 简体中文
点击下载Adobe和Macromedia,他们都是令世人尊敬、令业界人士膜拜的软件公司。我想这个说法大家一定都会同意:如果人类社会完全步入数字化、全人类都可以享受数字生活所带来的便捷和高效,那我们一定要在心中牢牢地记住这两个名字,并由衷地生出感恩之心。 这毫不为过啊——我们现在看那些炫目的电视节目、走在大街上看到漂亮的广告牌,这少不了Adobe的贡献,此公司的软件产品Photoshop(如图一,Photoshop各版本的Splash都很漂亮)是所有平面设计的基石和始祖;我们现在冲浪互联网、看令人捧腹的网络动画,有很大一部分是拜Macromedia之所赐,是这个公司的努力使互联网步入了多媒体时代(如图二,Flash缔造了互联网的多媒体时代)。 但令人惋惜的是,这两家公司在为我们奉献良多的同时,彼此一直处在高强度的竞争当中。无疑他们这是为了自己的利润最大化,但我宁愿将这竞争看作是他们要争相为我们奉献得更多。他们就如一对欢喜冤家,渐行渐远,龃龉丛生,而猛一回首,这个数字时代已因他们的不断争竞而变得更加美好。 Adobe的光荣与梦想 一切都是从施乐的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PARC,Xerox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开始的。这家极富传奇色彩的研究中心聚集了一大批顶尖的计算机科学家,拥有着多项令世人瞩目的发明,但在实际应用上,他们几乎一事无成。业界偶像人物约翰•温纳克(John Warnock)(如图三,约翰•温纳克被誉为是软件业界“濒临灭绝的物种”,他执掌Adobe十八年,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于1978年加入了这个研究中心,与同事马丁•诺维尔(Martin Newell)合作设计了JaM(John and Martin)语言,用于描述和定位三维数据库中各种物体的规则,这就是Posts cript打印控制器的前身。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项技术注定不能发挥作用。于是温纳克又花了两年时间将其完善,而后在1982年11月,依靠从Hambrecht & Quist风险基金得到的250万美元投资,温纳克与他在施乐的上司查尔斯•格斯切克(Charles Geschke)共同成立了Adobe公司。“Adobe”名称来自于温纳克家门口的一条小溪的名字,总部设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圣何塞市。很快他们就与当时如日中天的苹果电脑公司达成了合作协议,将Posts cript技术用于激光打印机,获得了空前的成功。Adobe于是开始了他们在全球软件行业的黄金之旅。 直到现在,Posts cript仍然是Adobe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而该公司的另外两棵摇钱树——Photoshop和Acrobat——在最初的研发阶段,也对Posts cript借鉴良多。Photoshop第一版是在1990年推出的,到1996年推出第四版时,已经成为电脑平面设计的代名词,是世界上一流的图像设计与制作工具。Acrobat(如图四,Acrobat是电子出版领域的行业标准)在电子出版领域内,也是当仁不让的NO.1,PDF便携文档格式(Adobe Portable Document Format)曾一度占据了整个市场90%的份额。在这三个坚固保垒的支持下,Adobe在多个领域内强势出击,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Illustrator已成为矢量绘图软件的工业标准,Pagemaker是图文排版软件的霸主,荣获多次大奖的非线性视频编辑软件Premiere则受到专业用户与业余用户共同的拥戴,After Effect更是视频动画制作的首选……凭借这些功能超强、便用简便的软件,Adobe在全球软件产业中翻云覆雨,全年净产值超过12亿元,成为美国第二大个人电脑软件公司,仅次于盖茨的Microsoft。 当然,在发展过程中,Adobe也多次面临来自不同方面竞争,使公司举步维艰。苹果公司被PC重创之后,Adobe一度跌入最黑暗的时刻,Quark Xpress又将Pagemaker的市场份额蚕食了一大半……但在温纳克与格斯切克的英明决断之下,Adobe多次力挽狂澜于即倒。温纳克有一句名言:闪光的思想在公司内随处皆出。正是这种开明的管理思想,Adobe得以随时随地集纳所有员工的力量。许多人都这样认为:如果没有将这个世界冲得七零八落的互联网的出现,Adobe有足够的力量将他们的光荣与梦想延续下去。 Macromedia专注多媒体电子出版 Macromedia创立于1992年,总部设在加州的圣弗朗西斯科市。在此公司赖以起家的两个法宝中,Director属于基于时间轴的多媒体制作软件,Authorware同样是多媒体制作软件,不同的是,它是基于图标管理的。以CD-ROM为载体的电子出版在当时虽然是一个大热点,但一家公司推出两款功能类似、同样优秀、可能形成竞争的软件(如图五,Director和Authorware现在仍是多媒体出版领域的排头兵),这种情况并不多见。所以许多业界观察家都对Macromedia能走多远表达了忧虑。 Macromedia管理团队的精明就表现在这里:没错,这两个软件都是多媒体制作软件,但在具体的使用方法上,二者泾渭分明,因而用户群体也错落有致,这保证了两款软件都拥有了自己的发展空间。1994年Director 4的推出更表明了他们的发展策略是完全对路的——该年度出版的多媒体光盘中,有大约75%使用的是Macromedia的Director。与此同时,Authorware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对于多媒体电子出版的关注使Macromedia发展迅猛,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市面上对多媒体光盘的需求量甚大,另一方面,Director和Authorware确实优秀,他们使Macromedia成为该领域的开拓者和当之无愧的领袖。基于页面或卡片的多媒体著作工具Toolbook和HyperCard、基于图标的IconAuthor、基于时间轴的Action等,都没有对Macromedia形成事实上的威胁。 与Adobe一样,Macromedia的一度势危也与苹果电脑的低迷有关。在公司建立之初,苹果电脑还是市场的领导者,但其封闭的经营思路为开放架构的PC大开方便之门,Intel和Microsoft之间的联盟仿佛一夜之间就把Apple推到了绝境。Director和Authorware此前都是基于苹果系统的,于此不免遭受池鱼之灾,收入极度萎缩,股价曾一度跌至每股6.5美元。 Macromedia也曾向其它领域开始突围,或者说是要扩大经营层面。这时他们就开始了与Adobe的短兵相接。然而那个时候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Macromedia都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他们的xRes(如图六,短命的xRes)因为功能及定位与Photoshop太过相似,出到3.0版本就告终止,而几乎同时MetaCreation公司的Painter因为目标用户定的是传统的手绘艺术家,而躲过了Photoshop的围剿,终于声名鹊起;三维绘制软件Extreme 3D又适逢Adobe的Dimensions,未能有所作为;只有Freehand以其完全不同的操作思路、出人意料的功能而在Illustrator、CorelDraw的围追堵截中杀出一条血路,守住了一部分固定的用户群体(如图七,矢量图形绘制软件的三巨头)。 审时度势,Director与Authorware也都转而投向Windows平台,发展渐趋稳定,Macromedia得此喘息之机,睁大了眼睛寻求下一个发展空间。就在这个时候,互联网从美国军方科学家手中的玩具,变成了改变旧有世界的全新力量。互联网就是沙场 这个假设听起来好像有点愚蠢,但很有意思:如果没有互联网,那Adobe与Macromedia就是装扮这个世界的最佳组合——一个专注于静态图像,一个专注于交互式多媒体,这种局面倒也不错。一个具备天才艺术思维的艺术家如果同时掌握了Photoshop和Director,那他同时也就具备了改变这个世界的力量。可惜假设总是虚妄的。 有道是: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1996年11月,曾是SGI资深副总裁的罗博•博格斯(Rob Burgess)出任Macromedia首席执行官(如图八,罗博•博格斯,Macromedia的首席执行官),他敏锐地把握住了涌动的互联网潮流。他发现,那时的互联网速度缓慢,网页大都仅由文本构成,单调而乏味,看起来甚至不如一本儿童画册。但当时的互联网(尤其是电子邮件在美国的普遍使用)已经显示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他们于是决定豪赌一把,集公司全力开发互联网站点制作相关软件。 行动在紧锣密鼓地展开。第二年,Macromedia就收购了早期流行的网上矢量动画插件FutureSplash,同年即推出了Macromedia Flash,矢量技术对互联网传输的先天优势再加上Macromedia早先在Director开发过程中的技术储备,Flash迅速就风靡起来,成为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工业标准。同时,可视化网页制作软件Dreamweaver也得以推出,Microsoft Frontpage明显挡不住它前进的步伐。可以这么说,Macromedia的网络软件策略才刚一实施,就已经获得了胜利。1998年,他们又推出了Freehand原班开发人马完全面向网络图像开发的、兼顾光栅图像和矢量图像的处理软件Fireworks。至此,Macromedia初显网络软件供应商真龙天子之相,“闪电”、“织梦”、“焰火”构成了多媒体网站制作的全面解决方案,一片节日狂欢的盛大景象。公司的股票也迅速回升到每股39美元。What the web can be ?这一个疑问,就足以引发人们对互联网未来的无限遐想。 但就如我们所曾经历过的,上个世纪末的互联网狂热大潮足以摧毁每一个人的神经。就像比尔•盖茨,面对Netscape Navigator的高高在上,就恼羞成怒,不惜一切手段,用Internet Explorer击溃了Netscape。与此类似,Adobe对互联网的发展也没有足够地重视,他们只是试探性地推出了一款面向家庭初级用户的可视化网页制作工具Pagemill,但很快就被Frontpage和Dreamweaver淹没,连个汽泡也没来得及泛上水面。不用说,Macromedia的成功让他们眼红,他们迅速制订了宏伟的面向互联网市场的计划,头一步当然是让排头兵Photoshop、Acrobat、Illustrator等都加上互联网相关的功能,比如Photoshop及Illustrator都可以输出GIF、PNG等格式的图像,Acrobat可以读取HTML页面并可将其输出成PDF格式,等等。然而,这个软件巨人的步调显然有些慌乱。1999年他们推出了两款面向互联网图像处理的软件,目标很明确,就是利用Adobe在图像处理软件行业的地位,大刀砍向Macromedia Fireworks。一款叫做ImageReady,用于制作GIF动画,另一款叫做ImageStyler,用于生成网页图像。(如图九,运气不佳的ImageReady和ImageStyler)看样子Adobe用于应对Macromedia网页制作解决方案的软件套件也初具规模了,实则这个套件千疮百孔——ImageReady软件功能单一,ImageStyler的缺点和优点同样明显,这两款软件发布之后,Adobe受到了许多用户的指责。迫不得已,Adobe将ImageReady作为一个组成部分集成到Photoshop 5.5版本里面,而ImageStyler的开发计划不得不宣告废止,它的大部分功能都被集成进LiveMotion当中。 在互联网这个巨大沙场上,Adobe的两次冲锋都失败了。但勇士总是勇士,Adobe痛定思痛,重整旗鼓,一方面花巨资买下了MAC平台上首屈一指的网页制作软件CyberStudio Golive,改进后推出了功能独特的Adobe Golive 4.0(如图十,Golive曾经是Mac平台上最受欢迎的网页制作软件);一方面花大钱从Macromedia手里买下了Flash技术的使用权,推出了号称是Flash Killer的Livemotion软件。至此,竞争才全面展开。竞争全面展开 可以这么说,没有Adobe,就没有基于光与电的现代出版业。但在网络出版占据了全球出版业绝大份额的时候,Adobe的存在的确有点尴尬。Adobe对竞争对手,一向是绝不手软的。从当年他们对付PhotoStyler就可见一斑——他们花大价钱收购了这个软件,然后将它扔进了仓库中,为的只是给自己扫平道路。只可惜借互联网而羽翼丰满的Macromedia不是易与之辈。这场争斗也因而显得万分精彩,毕竟两个实力相当的对手打起来才好看,如果让泰森对付已经患了帕金森综合症的阿里,那不免令人兴味索然或者顿生愤慨。 到了2000年,Adobe终于构筑了一道坚固的防线用于应对Macromedia的兵临城下。这道防线名为Adobe Web Collection,官方介绍是“用于设计和管理世界一流互联网站点的紧密集成的软件套装”。事实是确如其名,此套装中GoLive用于站点管理和页面元素集成,Photoshop用于网页图像处理,Illustrator用于创建美妙的网页图形,LiveMotion用于制作声情并茂的网页动画,这真是一个奇妙的组合。时间已证明了LiveMotion确实是一个伟大的软件,构造精巧而功能强劲,简单的几下鼠标点击之后就会出现令人瞠目结舌的效果。而且,它也不单单是用于Flash动画的创作,也可以用来创建网站界面与图形,包括更多的类似javas cript图像翻滚特效等等。它与Macromedia的Flash所面向的完全是不同的用户。其开发组成员也说,Flash的确功能强大,但它的操作的确太复杂了。而事实上只有很少的用户有完全使用Flash技术来制作整个站点的需求,在现有网络情况下,Flash作为页面的一种动画点缀也许更为合适。而LiveMotion正是为这种非专业的需求而生的。 Macromedia与Adobe的正面交锋已经开始。Macromedia的策略是深化应用,于是Dreamweaver UltraDEV应运而生,它的出现令创建动态网页变得非常简单;ShockWave技术是Director与Flash因应于互联网动画的混血儿,在互联网娱乐上已占有一席之地;Flash在他们卓有成效的市场策略推广之下,已成为新潮网络生活的代名词,闪客成为一种令人尊敬的职业;Generator为Flash提供了基于服务器端的动态内容更新……这些WEB开发工具都成为理所当然的主流。但他们同样承认,Adobe的步步紧逼给Macromedia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对网络前台应用的深化,也说明了他们在有意逼开Adobe的锋芒。而事实上,Adobe也在不断地从Macromedia阵营里抢走客户,虽然幅度不大,但谁都知道“水滴石穿”的道理。 Adobe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降低其软件使用的门槛。他们以Photoshop为标准,力图使他们所有的软件产品(至少是属于同一产品线的)都具有相同的使用面板、相同的快捷键和类似的操作理念。这个手段相当有效,学会了Photoshop就等于学会了LiveMotion,这真是太有吸引力了。Macromedia于是不得不在2002年的MX全线产品中也采取类似的方法。而面对Flash的绝对地位,Adobe同样是避重就轻,在跟随Flash亦步亦趋的同时,也投入全力支持W3C全新开发的SVG(Scalable Vector Graphics),一个足够对Flash形成致命威胁的、集中了SGI、Microsoft、Adobe、SUN等大公司高级研发人员智慧的矢量图形格式。Adobe的Illustrator、Photoshop、Acrobat等软件以及CorelDraw 10,都已经对SVG表示支持,也绘制出了这种图像格式无限光明的应用前景。你想象不到吧?用这种格式绘制一个秒针不断转动的钟表,其大小不过1KB。对簿公堂,啼笑皆非 武林高手生死相搏的时候,总是羞于借助外界的力量,但江湖总是一个没有法律的社会,这与美国完全相反。在Adobe与Macromedia的竞争处于胶着状态的时候,他们各自在竞争对手的身上发现了自己的影子——有侵犯专利现象的发生!他们于是都采取了寻求法律保护、对簿公堂的方法。 对于打官司,Adobe总裁布鲁斯•契泽尼(Bruce Chizen)(如图十一,格斯切克与温纳克相继退隐之后,外表冷酷的布鲁斯•契泽尼成为Adobe的新掌门人)的看法很有意思。他说,Adobe在成立十几年来,从来不乱打官司,因为西方有句名言,说“走在别人后面是没有危险的,但不能获得第一”,与其打官司以耗费心力,不如全力再去创新。而对于Macromedia的这次侵权行为,他却说,我们被欺负的次数太多了,忍无可忍! 那是在2000年8月,Macromedia的Flash 5上市前夕,Adobe向法庭起诉Macromedia的Flash软件侵犯了他们的“浮动调色板”(tabbed Palette)专利,此项技术可以让用户在设计的时候通过单一的屏幕管理并使用多层次的图形数据。此消息甫一传出,当天Adobe公司的股价即上扬近3美元,达到115.69美元;而Macromedia的股价下跌了将近5美元,成了78.25美元。而Macromedia反驳道:我们使用的这项技术看起来虽然和Adobe所说的专利有点相似,但这绝不是侵权。事实上,在业内这项技术已经太普遍了,根本就是已存在多年的老发明,而Adobe却说这是他们的专利,真是不可思议。他们认为,这个官司对毫无意义的,对消费者、对业界,都没有什么好处。 在这里我们有理由怀疑美国法庭的办事效率。因为此案在一年之内,都没有什么进展,而在2001年10月,Macromedia突然提出反诉,声称他们早在1998年就申请了Adobe公司的Photoshop和GoLive两款软件中的部分技术专利,请求法官制止这两款软件的继续销售,但没有言及要求赔偿的金额。 事情越闹越大,到了今年4月份,就闹到了美国联邦法院,成了互诉案件。Adobe起诉的内容与2000年8月所诉相同,而Macromedia的反诉则是Adobe的Illustrator和Premiere两款软件侵犯了三项技术,分别如下: 1、 Adobe Illustrator侵犯了Macromedia的System and method for automatically generating derived graphic elements(将合成的图片元素自动重新合成)专利技术,美国专利号码为5467443,申请日期为1991年9月25日,核准日期为1995年11月14日; 2、 Adobe Premiere侵犯了Macromedia的Sound editing system using control line for altering specified characteristic of adjacent segment of the stored waveform专利技术,用于声音文件的处理,美国专利号码为5151998,申请日期为1988年12月30日,批准日期为1992年9月29日。 3、 Adobe Premiere还侵犯了Macromedia的Sound editing system using visually displayed control line for altering specified characteristic of adjacent segment of stored waveform专利技术,亦用于声频处理,美国专利号码为5204969,申请日期为1992年3月19日,核准日期为1993年4月20日。法院最后采取的是各打五十大板的判决方式,裁定Adobe的侵犯为事实,需向Macromedia支付490万美元的赔偿金;同样Macromedia的侵犯事实也成立,需向Adobe支付280万美元专利赔偿金。这个判决结果令许多人都大跌眼镜,啼笑皆非。Macromedia对判决结果相当不满,其总裁罗博•伯格斯说:“从这次判决结果来看,两家公司可以说是各得一分,而客户得分为零。为了维护应有的开发权,我们将把官司进行到底。” Macromedia决定对这一裁决进行上诉,目前事情还在持续进行当中。而Macromedia于2001年10月提起的那场专利官司,尚处于悬而未决状态。但对于未来的判决结果,他们显然是胸有成竹,伯格斯说:“我们相信Adobe选择了这一领域进行竞争是错误的。最终受到伤害的是我们的客户,部分是我们所共同的顾客。” 公说公有理,母说母有理。在很多种情况下,法院并不是一决雌雄的好地方。真正的答案永远存在于用户的心中。也只有他们才真正在意他们最后会得到什么。事实上,打官司也只花了这两家公司很小一部分精力,他们的软件更新仍在持续当中。Macromedia在今年4月份全新推出了MX战略(如图十二,Macromedia MX战略的排头兵),而Adobe的系列软件也得以全面更新。 为什么那么多人讨厌盖茨和微软?我想,从上述Adobe和Macromedia这一对欢喜冤家的来龙去脉中,可以对此问题索解出一种答案:人们不喜欢一边倒的剧情结构,不喜欢“生化机器人”一类无可匹敌的巨无霸,也不喜欢毫无悬念的竞争格局。说白了,他们是不喜欢垄断,渴念激烈的竞争和竞争之后人类数字生活的实实在在的改变。Adobe和Macromedia满足了他们的这个想法。而从现在的情况看来,这两家公司的你来我往、兵来将挡的激烈竞争还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他们的努力无疑会给我们、给这个时代添加更为靓丽的色彩。
[1]
加载全部内容